解放軍駐西藏部隊列裝機械蜘蛛等“科幻”裝備
信息來源: 責任編輯:gaoyuan4332068
|
在普通人心目中,青藏高原充滿了神秘色彩,被世人稱為“世界第三極”。而在戍邊將士的記憶中,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高原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尤其是那些通往哨卡的路,被官兵們視為生命線。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很多邊防哨卡有近半年的時間與世隔絕。
要徹底改善駐高原地區(qū)邊防官兵的駐防條件,首先就要破解高原地區(qū)交通保障難題。而破解這道世界性難題,關鍵是要有一批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特殊工程裝備。近年來,總裝備部陸裝科訂部有關部門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集成了當今世界先進技術的高原工程裝備陸續(xù)研制成功。繼2003年在帕米爾高原成功進行一次高原適應性試驗后,今年入秋以后,總裝有關研究單位在成都軍區(qū)的大力支持下,在青藏高原腹地展開了又一輪高原工程裝備適應性試驗,這是近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實裝進藏試驗,筆者有幸成為這一歷史性試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編隊提速征服“天路”
[現(xiàn)場回放]某日清晨,一支頗為壯觀的大型工程裝備編隊浩浩蕩蕩從青藏線的起點——青海格爾木出發(fā),又一次開始了征服“天路”之旅。沿著這條文成公主當年進藏的道路,這支特殊的編隊要先后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兩大山口,還要穿過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經(jīng)過沱沱河、通天河,行程達1100多公里。
走出格爾木,地勢逐漸攀升,中午趕到西大灘休整的時候,海拔已達4100米。下午,編隊輕松翻越海拔4767米的昆侖山口,進入可可西里草原,當晚趕到“五道梁”兵站。
經(jīng)過一夜休整,編隊繼續(xù)開始征程。第二天是此行最為關鍵的一天,在天黑前,編隊要跑出420公里到達休整地,中間還需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這是考驗新裝備高原長途奔襲適應能力的重要一關,也是體現(xiàn)全域機動思想的一次重要實踐。
馬達一路轟鳴,打破了千年古道的寧靜。加速、爬升、翻越,過去一直令駐藏工程兵部隊頭疼的唐古拉山口如今竟已不在話下。我軍歷史上工程裝備多型號、多種類、多臺次編隊首次徹底征服“天路關口”,所有參試裝備無一異常,所有數(shù)據(jù)參數(shù)均在設計范圍內。
最終,編隊僅用4天時間就走完了青藏線,長途奔襲簡直變成了對新裝備的一次完美檢閱。
[新聞補白]這條工程裝備入藏的必經(jīng)路歷來是工程接裝部隊的“傷心路”。“可把人累苦了!”與筆者同行的西藏軍區(qū)裝備部工化處副處長曹春一提起接裝的歷史,便唏噓不已。1992年春天,曹春帶領著一個修理班到格爾木接“新裝備”,走一路修一路,“剛把這臺裝備修好,另一臺又出毛病了。”帶的配件不夠了,再返回去取,接裝隊伍僅在唐古拉山口兩端就來來回回折騰了一個月。有一次,裝備壞在半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別說是機器的配件沒有,人帶的干糧也吃光了。又不能把裝備丟在半路,就這樣,大家在路上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等待救援,又凍又餓。“接一次裝,簡直是到鬼門關口闖一遭”。
[亮點展示]看似簡單的公路機動,實際上解決了困擾高原工程裝備的兩大難題。一是快速機動。據(jù)悉,新裝備海拔4500米以上最低平均時速可達40公里,其中多功能高速工程車時速更是高達百公里,與平原地區(qū)的國際水準同步。二是熱平衡問題。由于新裝備采用了獨特的熱平衡系統(tǒng)和新材料技術,困擾高原工程兵的“開鍋”現(xiàn)象不再上演,充分體現(xiàn)了新一代工程裝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高原上演“變形金剛”
[現(xiàn)場回放]雖說時令剛至初秋,但西藏羊八井地區(qū)的氣溫已如同內地的深秋一般。風卷云動,一陣陣寒氣襲人。隨著指揮員一聲口令,兩輛運輸車相繼開進試驗場,剛一停穩(wěn),原本一臺看似平淡無奇的工程機械,如同“變形金剛”一樣,緩緩地伸展“四肢”,竟然自行從一輛車上“走”了下來。只見它伸展肢體,輕松地跨過一道深溝;輕舒“猿臂”,靈巧地攀上一塊巨石;自如地在山坡上爬行,所過之處,挖出一條深近兩米的交通壕,接著進行清渣、平整、吊裝、回填土方;一會兒從另一輛方艙式運輸車上伸出來一臺快速成孔鉆機,在巖石、土壤和夾石土上快速打孔;一會兒又魔術般地伸出來一臺臺作業(yè)機具,鑿巖、鉆土孔、割灌……
這僅是試驗開始前的一次裝備演示。某型野戰(zhàn)山地快速構工系統(tǒng)“牛刀”小試,就一下子吸引住了部隊官兵的眼球,其表現(xiàn)堪稱驚艷。
觀看表演的西藏軍區(qū)領導當場走下觀禮臺,親自跨入駕駛室,興致勃勃地向技術人員請教操作“秘訣”。在感受了一番被官兵們稱之為“蜘蛛”的工程裝備的優(yōu)異功能后,當即向在場的總部領導提出了一個請求:把這兩臺用于進行定型試驗的“寶貝”直接留在西藏。
[新聞補白]這其實是該型裝備第二次受到如此青睞了。早在去年夏天,該裝備在新疆天山進行高原摸底性試驗時,新疆軍區(qū)的領導就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該項目的負責人、某研究所高工趙初明自豪地向筆者透露,由于采用了諸如電液比例控制、總線技術、虛擬儀表、搖桿式飛機手柄等多項世界先進技術,使得該系統(tǒng)可以輕松自如地完成60余種非常復雜的動作,自動化、信息化程度很高,完全可以代表我國工程裝備領域的最高水平。如果對程序稍加改動,甚至可以對其進行遙控操作。
[亮點展示]高原野戰(zhàn)山地快速構工系統(tǒng),不僅填補了我軍工程裝備的一項空白,而且多項新技術申報了國家發(fā)明專利。該系統(tǒng)爬坡和機動能力較強,既能夠在多種復雜地形行駛和作業(yè),還能適應各種復雜惡劣環(huán)境,很好地伴隨部隊機動。該作業(yè)系統(tǒng)還配備有快速成孔鉆機、單兵作業(yè)機具、照明器材以及其他輔助作業(yè)工具,具有多種作業(yè)功能,實現(xiàn)了一裝多能,大大提高了工程保障作業(yè)的能力和效率。
試驗現(xiàn)場直通“戰(zhàn)場”
[現(xiàn)場回放]雖然過去也經(jīng)常講,試驗場就是“戰(zhàn)場”,但在科研人員心目中,這個“戰(zhàn)場”其實就是自己的本職崗位。這一回把試驗場實實在在地搬到了供部隊作戰(zhàn)演練的演訓場。為此,參試人員的熱情倍加高漲,頂著強烈的高原反應,一場“大會戰(zhàn)”很快就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展開了。
只見高原型輪式推土機、裝載機輪番上陣,如同變魔術一般,一條條急造軍路在一片荒漠上開出。某高地上下,更是一派熱鬧景象:山頂上,是高原輪式多用高速工程車的天地,它充分利用強勁的馬力直達山頂,在這里,無論交通壕、地堡還是平底坑,構筑起來可謂得心應手,不久,火炮工事,機槍工事也構筑完成;半山腰,兩臺某型野戰(zhàn)山地快速構工系統(tǒng)則當仁不讓,面對這種斜坡上構筑工事的最艱難的任務,兩臺裝備分工合作,一條條橫縱相間的交通壕和地堡的雛形慢慢顯現(xiàn);山腳下的較為平坦地帶交通壕作業(yè),屬于高原型挖掘機的任務。
不出七天,一直困擾西藏軍區(qū)的某高地土石構工作業(yè)大功告成。這批新型裝備充分體現(xiàn)了工程兵裝備不分平時還是戰(zhàn)時,都能發(fā)揮出巨大作用的特點。
[新聞補白]談起這些新裝備的性能,駐藏某工兵團副團長魏保國感慨萬分。他向筆者透露,不久前,這里剛剛進行了一場綜合演練。作為工程保障分隊,該團派出精兵強將構筑防御陣地。但是,高原上到處都是凍土、土夾石,山坡上挖下去不足半尺都是石頭,氧氣不足,人在4000米高原上所能承受的勞動強度不足低海拔時的一半,挖不動怎么辦?只好用沙袋在山上堆筑了一些簡易地堡。有了這些鐵家伙可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
[亮點展示]試驗與部隊使用相結合,不僅使裝備最大限度地經(jīng)受了近似實戰(zhàn)的考驗,還探索了裝備在部隊的實際應用方法,可謂一舉多得。驗證結果表明,系列高原型軍用工程裝備完全符合高原部隊的使用實際,無論是機動性、作業(yè)率,還是人機環(huán)境等方面都實現(xiàn)了一個歷史性的跨越,為提高我軍駐高原部隊的工程保障能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