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軸向齒距偏差的檢驗
13.1測量方法和測量儀器
軸向齒距偏差ΔFpx的測量方法有直接法和間接法。
直接法的測量儀器有上置式軸向齒距儀和旁置式軸向齒距儀等。也可在萬能工具顯微鏡等儀器上測量。
間接法的測量儀器有齒輪單面嚙合整體誤差測量儀等。
13.1.1直接法測量原理
直接法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比較法和絕對法。
13.1.1.1比較法
比較法測量原理參見圖26。以被測齒輪軸線為基準,在與軸線平行的直線上,先用具有公稱軸向齒距的基準塊(或量塊)校準2、3兩個球測頭的軸向距離,測量時把校準過的兩個測頭同時靠向被測齒輪軸向上兩齒的同側齒面上,直接測出齒輪的實際軸向齒距與公稱軸向齒距的差值,其最大差值為軸向齒距偏差。
圖26比較低法測量原理圖
1—被測齒輪;2—測頭;3—測頭;4—傳感器
13.1.1.2絕對法
絕對法測量原理參見圖27。以被測齒輪軸線為基準,在與軸線平行的直線上,用一個球測頭2分別靠向不同齒的同側齒面上,通過測長裝置3(如光柵、激光、刻線尺)直接測出被測齒輪1的實際軸向齒距,所測的實際軸向齒距與公稱軸向齒距的最大差值即為ΔFPX。
圖27絕對法測量原理圖
1—被測齒輪;2—測頭;3—長度測量系統(tǒng)
13.1.2間接法測量原理
按16.1所述的測量方法先測出齒輪全齒寬整體誤差曲線,在該曲線上按誤差定義取出ΔFPX。
13.2測量
間接法測量見16.2。
13.2.1測量溫度
見表12。
表12軸向齒距偏差的測量溫度
齒輪精度等級 |
測量室溫度 |
工作與儀器(包括校準塊)溫差 |
4~5 |
20±4 |
≤2 |
6~7 |
20±6 |
≤4 |
≥8 |
20±10 |
≤6 |
13.2.2測量儀器的檢定
儀器應按檢定規(guī)程或其他有關技術文件的規(guī)定進行檢定,經法定部門檢定合格后方準使用。
13.2.3測量儀器的校準
比較法測量前、后應用量塊和專用檢具校準儀器。
13.2.4測量基準的確定
見附錄B(補充件)。
13.2.5測量位置的確定
軸向齒距偏差應在齒高中部對圓周均布的不少于四個位置的左、右側齒面沿軸向逐齒進行測量。單側齒面工作的齒輪,只測工作側齒面。
采用比較法測量時,應逐個測量各單個軸向齒距偏差,對于5級和高于5級精度的齒輪應加測跨距最大的軸向齒距偏差。
采用絕對法測量時,應以工作齒寬內最靠某端的齒為起始位置依次沿軸向逐齒測量對該齒的軸向齒距偏差。
13.2.6測量的不確定度
軸向齒距測量的不確定度UFpx不應大于被測齒輪軸向齒距極限偏差的三分之一,使用手提式儀器測量時,不應大于五分之一。
當不能確定測量不確定度是否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時行測量不確定度的計算。
UFpx(μm)按下式計算
式中:δ1——儀器的示值誤差[見附錄A(補充件)也允許按儀器檢定規(guī)程確定],μm;
比較法測量時,δ1為儀器的示值變動性,μm。
δ2——傳感器的示值誤差,μm;
絕對法測量時,此誤差已包括在δ1中,此時δ2=0。
δ3——被測齒輪與量塊(或測量系統(tǒng)標準尺)溫度不一致產生的測量誤差,μm;
δ3=Lx[α(t-20)- αo(to-20)]sinβb·1000…………………………(68)
式中:Lx——被測兩個同側齒面的公稱軸向齒距,mm。
δ4——雙測頭的連心線或單測頭的移動方向與軸心線不平行產生的測量誤差,μm;
式中:△S′——在切向平面內的平行度誤差,μm;
△h′——在徑向平面內的平行度誤差,μm。
13.3測量結果的處理
ΔFpx的測量結果可用直接法直接在指示表上讀出,也可在用間接法測得的全齒寬整體誤差曲線上取值(詳見16.3.3.4)。
ΔFpx應在齒面法線方向計值(μm),以其它方向測量時,應對測量結果進行換算(見附錄C)。
以在13.2.5所規(guī)定的各測量位置中測得的絕對值最大的軸向齒距偏差作為測量結果。
13.3.1比較法測量結果的處理
由指示表讀出的逐齒軸向齒距偏差ΔPxi經計算得到ΔFPX(見表13)。
表13逐齒測量數(shù)據(jù)處理
ΔFPXi——第i齒面相對0號齒面的軸向齒距累積偏差。
當加測跨齒距最大的軸向齒距偏差ΔPx(0-5)時,可用測得的ΔPx(0-5)對表13列誤差值進行修正,按表14的計算順序算出較精確的ΔFPX。
表14跨齒修正法數(shù)據(jù)處理
ΔPxm——軸向齒距偏差修正量;
ΔPmi——修正后逐齒單軸向齒距偏差;
ΔFpxmi——修正后第i齒相對于0齒面的軸向齒距偏差。
13.3.2絕對法測量結果的處理
用單測頭在軸向上第一個齒面對零,逐齒測出各齒面相對于第一齒面的軸向齒距偏差,所測昨的各齒軸向齒距偏差中最大偏差和最小偏差之差值即為ΔFp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