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耐用度與切削用量的關系
刀具磨損到一定限度就不在繼續(xù)使用,這個磨損限度稱為磨鈍標準。國際標準ISO統(tǒng)一規(guī)定以后帶面上測定的磨損帶寬度VB作為刀具磨損鈍標準。在生產(chǎn)實際中,為可更方便、快速、準確地判斷刀具的磨損情況,一般是以刀具耐用度來間接地反映刀具的磨鈍標準。
刃磨后的刀具自開始切削直到磨損量達到磨鈍標準所經(jīng)歷的總切削時間稱為刀具耐用度,以T表示。刀具耐用度與刀具重磨次數(shù)的乘積就是刀具壽命,即一把新刀具從開始投入使用直到報廢為止的總切削時間。
切削用量對刀具耐用度的影響十分顯著。目前刀具磨損耐用度與切削用量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式還只能用實驗的方法得到:

(2-1)
式中CT—耐用度系數(shù);
M、n、p—指數(shù)。指數(shù)M、n、p隨切削條件而變,而且0<M<n<p。這表明切削速度對刀具耐用度影響最大,進給量次之,切削深度影響最小。這與二者對切削溫度的影響順序一致,同時也說明切削溫度是影響刀具耐用度的主要因素。
由式(2-1)可得

(2-2)
式中的系數(shù)Cυ及指數(shù)m、yυ、xυ、亦隨切削條件而變。用該式可以計算出在指定的f、ap、與T的情況下所允許的切削速度。
刀具耐用度的確定原則
確定刀具合理耐用度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方法是根據(jù)單工件時最小的原則來制定耐用度,稱為最高生產(chǎn)率耐用度Tp:第二種反復法是根據(jù)每個工件工序成本最低原則來制定耐用度,稱為最低成本耐用度Tc:第三種方法是根據(jù)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盈利最大來制定耐用度,稱為最大利潤耐用度Tpr。
分析可知,這三種耐用度之間存在如下關系,即TP<TPR<TC。生產(chǎn)中一般多采用最低成本耐用度,只有當生產(chǎn)任務緊迫,或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不平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時,才選用最高生產(chǎn)率耐用度。
實際確定刀具耐用度時通常應考慮如下因素:
1)對于制造、刃磨比較簡單,成本不高的刀具,例如車刀、鉆頭等,耐用度可定低一點,反之則耐用度應選高一點,如銑刀、拉刀及齒輪刀具。
2)對于裝刀、換刀和調刀比較復雜的多刀機床、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刀具,耐用度應取得高一些。機夾可轉位車到和陶瓷刀具,其換刀時間短,耐用度可選得低些。
3)對不滿足生產(chǎn)節(jié)拍的關鍵工序,為使車間生產(chǎn)達到平衡,該工序的耐用度應選得低一些。當某工序單位時間內所分擔到的全廠開支較大時,刀具耐用度也應選低些。
4)大件精加工時,為避免在加工同一表面時中途換刀,耐用度應規(guī)定得高一些,至少應該完成一次走刀。
5) 生產(chǎn)線上的刀具耐用度應規(guī)定為一個班或二個班,以便能在換班時換刀。
表2-10列舉了常用刀具的合理耐用度數(shù)值,可供選用時參考。
刀具類型 |
耐用度參考值 |
高速鋼車刀、刨刀、鏜刀
硬質合金可轉位車刀、陶瓷刀具
硬質合金焊接車刀
硬質合金端銑刀
高速鋼鉆頭
加工有色金屬的金鋼石車刀
加工淬火鋼的立方氧化棚車刀
仿形車刀
多軸鉆床上高速鋼鉆頭
多軸銑床上硬質合金端銑刀
齒輪刀具
數(shù)控機床加工用刀具 |
30~60
15~45
15~60
120~180
80~120
600~1200
120~150
120~180
200~300
400~800
200~300
按班次安排 |
表2-10 常用刀具合理耐用參考數(shù)值